2)第六百七十二章 承包_苏厨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有两百人,却敢跟国家要四百人的工资!

  然后国家要用他们办点急事,平时那点微薄的工资肯定是使唤不动他们的,得另外发钱。

  更加好玩的一点是,就这样的人,肆无忌惮占用着地方军队的份额,从账面上看,州州都兵强马壮,实质上都是拖儿带口的工人,快递员,仓库管理员,门卫。

  即便如此,经理们还要用着国家的人办自己的事儿!私事排前边国事排后边!

  负责点的,有点良心的官员,比如苏油,比如赵抃,比如蔡挺,会让厢军充实成真正的战斗人员,保卫地方。

  但是指望大多数官员有能臣的觉悟,那是想多了。

  铁打的地方流水的官,三年一任我就到别处去了,多几百个免费使唤人,大把捞钱是正经。

  不从制度上解决,问题永远是问题。

  这个问题已经很严重了,王伦叛乱,厢军头领们主动送去送军器粮食,只希望他能高抬贵手。

  章惇手底下的彭孙,就是盗寇招安,现在已经是指挥了。

  苏油的老部将里边,田守忠,范龙山,也是典型分子。

  “要高官,受招安;欲得富,须胡做。”

  甚至可以这样说,整个大宋,除了河北,陕西,京师三地,其余地方,视作完全没有军队,也不是完全站不住脚。

  这就是王安石着急忙慌搞置将法的原因。也是真实历史上,即便到了“尽废新法”的时代,《置将法》依旧被继续执行的原因。

  在苏油眼里,这个原因的根本,就在四个字——军政不分。

  这也是古往今来所有军阀体制的共同特色。

  因此苏油在陕西的时候,大加改造,军队就是军队,能打战的,即便是厢军,几次大战之后,也变成了战斗人员。

  至于其它,该归转运司的归转运司,该归民间的归民间,该算企业的算企业,该去屯田的去屯田。

  结果所有人的积极性反而提高了,给自己干总是开心的,陕西的产能反而猛然提高了一大截。

  苏油是文官,而且是有辉煌战绩打底的文官,侍卫司的人根本不敢在他面前闹,只好跑去找赵顼哭诉。

  于是赵顼将苏油叫去:“明润,是不是也让厢军得些好处?”

  苏油趁机反告一本,痛陈大国政体和割据政体的区别,要求赵顼将军政商明确区分开,原来属于厢军管理的各坊,司,库,酿酒的磨面的织布的养羊的,统统实行承包责任制。

  厢军自己选择,如果愿意留在军中的,那以后就要参加训练,提高军事素养。

  不愿意的,那就自动去除军职,转为工人,和内工坊成为雇佣关系,让坊主挑拣。

  坊主都不要的,他收。

  而内工坊的现在的勾管都头虞候们,同样处理,愿意保留军职的,以后就要带兵打战,愿意承包工坊的,除了应当上缴的那份,其余剩余产出,归自己。

  剩下的那些,实在无一技之长,被承包人淘汰出来的人,陛下你再将他们交给我,但这部分人的身份不再是厢军了,而是开封府居民,作为府尹,我自然会为他们考虑出路。

  赵顼都傻了,这,这样操作,怎么行?国家招纳厢军,就是为了养着这些废材不让他们造反吗,你这么一闹,军士们造反怎么办?

  曹高两位太后却发话了,怎么就不行?京中将门世家,还镇不住他们怎么的?

  紧跟着高使相也来了,陛下,看看军器监周边那些工坊的产能,再看看厢军的那些造作所,南北坊,臣都有些不好意思拿来放在一起对比。

  就连酿酒都酿不过街坊,那还有啥好说的呢?陛下,你这把他们都惯坏了啊。

  紧跟着赵宗谔和赵颢也来了,还有赵宗谔的儿子赵仲迁,拉着赵顼哭诉。

  官家,都说俺们是米虫,俺们才能吃多少?大宋真正的米虫,不是我们啊——

  的确,你们也是米虫,但是还没到明代那种皇家米虫的程度。

  尤其是王安石的《宗室裁减条例》,简直绝了,直接断了米虫进化之路。

  赵顼还是有些吃不准——我怎么觉得你们有什么企图?照你们的意思,那些工坊包给如今的厢军指挥,太尉,就能得好了?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。笔趣阁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: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