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一千七百零二章 没想到_苏厨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以反对,认为是培养刁民偷税漏税恶习,导致和睦大家庭分崩离析的“不良之法”。

  减税导致朝廷损失是小事,让老百姓生出机心,民风不再敦厚,可是有违教化的大事。

  苏油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,他要“团结最大多数人”,就不能向王安石那样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”。

  因为任何一项措施的强行推广,带来的必将是强烈的社会反弹,大宋可经不起这样的折腾。

  而且对如今的自己来说,后遗症会非常严重。

  所以他只能努力让百姓增加收入,通过这样的方式,让五等户纳完税之后,能够依旧有口饱饭吃。

  结果漏勺一招剑走偏锋,不对,在大宋如今,这该叫最大正确,轻轻松松就解决了当爹的从穿越大宋到现在都没能解决的问题。

  虽然此举对于无地的佃户来说,依然无法惠及,但是只需要稍加引导,无疑就能极大地刺激佃户朝移民户的积极转变。

  甚至连舆论都能纠转过来,谁要是再乐意当佃户,连祭田都没有,那就是最大的不孝!

  而析产,不再是逃税的借口,而是庶支也想供奉祖先的愿望表达。

  很多事情,差的往往就是个理由,而漏勺摆出来这个理由,很强大。

  而在道义之下的实质,却是让天下农户能够拥有一些可以免税的土地,这就为贫困农户画下了一道受保护的“生存线”,就有了脱贫的“政策基本面”。

  这就解决了大宋最大的问题,最基本问题——广大农业人口的生存底线问题。

  最关键是,推行起来也将毫无阻力,这就不是一般的厉害了。

  苏油拿着信在四路都经略司院子里转了好几大圈,看了看天,又看向王晦,突然冒出一句超级无厘头的话:“为啥我就从来没有想到过呢?”

  王晦也是一脸的羞愧:“老夫也从来没有想到过……”

  说完又强行给自己找解释:“这是体合天理人心的创举,不单单我们没有想到过,即便先贤们也没有想到过……”

  苏油摆手,认为这锅丢得不恰当:“先贤们没有想到,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如今大宋这样的条件,而我们没有想到,却是我们的智慧不足啊……”

  将信件郑重交回给王晦:“陛下睿智英明,此议若行,天必祚宋。王公你再好好指导指导孩子们,将事情弄周全。我,我是没脸参与了……”

  十二月,癸卯,翰林承旨苏轼乞越州,不允,改为端明殿学士、礼部尚书、兼翰林侍读学士。

  是月,左仆射吕大防以疾恳求罢政,太皇太后宣谕:“主上富于春秋,相公未可去位,更少俟岁月,吾亦就东朝矣。”

  吕大防乃不敢再请,复起视事。

  尚书左丞梁焘亦辞尚书左丞,辞呈里再次提及还政之事:“伏望检会前奏,早赐诏音,断归人主,以全大功,臣不胜激切尽言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