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一千二百四十八章 河北_苏厨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!

  于是给了河北路转运司下了一道诏书:“转运司所责经度一路,吏蠹民瘼,检察稽考,尤在关要。”

  “灾伤路招募阙食,流民兴役,及农田、水利、城壕诸事,朝廷减蠲二税、并赐米外,悉计州县雇役民价,给常平钱谷。”

  “知文登县苏迈所奏诸县披诉灾伤不依式令,所差官不依编敕,托故辞避,乞详定立法事,有司合依熙宁以来编敕照行,勾核诸差遣官勤惰、能否、贪廉。公示以闻,不得徇舞操弄,致失民望。”

  这道诏书被文彦博直接扣下了,既然圣旨里边没有点名哪个转运司,老头便将这道诏书当做是发给自己的。

  老头是名义上的河北四路转运安抚使,这回实实在在地拿到了尚方宝剑,立即在河北展开了声势浩大的“整风运动”。

  一时间河北诸路的官员们鸡飞狗跳,纷纷跑去瀛州哭诉。

  大宋在河北的政治制度,与其它地方不同,这里按照后世军事理论来讲的话,更像是一个“战区”。

  战区是一个独立或相对独立的战场,也是一个军事、政治、经济、地理条件等要素组成的综合体系,是一个完整的区域性作战实体。

  大宋如今其实就两个战区,一个是对抗西夏的“西北战区”,一个这是对抗辽国的“河北战区”。

  因为作战紧迫性的不同,西北和河北的情况,又有所不同。

  宋朝对辽作战所涉及的范围,包括河北东路、河北西路以及河东路部分地区,而这三路是行政区划。

  从战略上,却又根据山川地理,防守重点,被划分成了军事上的四路。

  这个创意来自富弼,他曾在给仁宗的奏章里提出:“定为右臂,沧为左臂,瀛为腹心,北京为头角。此四城者,河朔之所望也。

  余十五城为指爪支节,乃四城之所使者。

  定、瀛、沧各置一帅,北京置一大帅,余十五城分属定、瀛、沧三路,悉择善将守之。”

  后来的判大名府程琳和夏竦,将这个战略思想予以改善,最终,仁宗皇帝下诏:

  “分河北兵马为四路。

  北京、澶怀卫德博滨棣州、通利军保顺军,合为大名府路,

  瀛莫雄霸恩冀沧州、永静乾宁保定信安军,合为高阳关路,

  镇、邢、洺、相、赵、磁州,合为真定府路,

  定保深祁州、北平广信安肃顺安永宁军,合为定州路。

  凡屯兵将领,悉如其议,惟四路各置安抚使焉。”

  这就是河北四路这个名词的由来,其实是从对辽军事防御体系的角度来予以命名的。

  这个体系从战略意图来讲,还算颇有合理性和科学性,它将东西延展的宋辽边界防务,分成了三段。

  而三路的侧翼又彼此依靠,互相支援,可以依托自然地理上的屏障,如山川、塘泊等地利,使每个安抚使路都能在很小的正面上集中较强的兵力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